【光通信展】用毕生脚步追求光纤通信的光芒 沉痛悼念“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

惊闻赵梓森院士辞世噩耗,心中有万般不舍和难受。赵梓森院士是武汉邮科院的开拓者,是“中国光纤之父”,是“中国光谷”的倡导者。在他的带领下,我国光纤通信从武汉邮科院获得国家项目立项起步,1982年连接武汉三镇的“八二工程”作为中国光纤通信的第一个里程碑,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和腾飞,是他开启了中国光通信大国之路、强国之梦。赵院士的一生,是为国家、为民族科技进步追求和奋斗的一生,是为中国光通信事业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生。



  赵院士辞世,中国光纤通信领域痛失一面旗帜,我失去了一位好导师、好领导。斯人已逝,精神不朽,泪光闪烁处,赵院士的音容笑貌犹在,他带领邮科院团队攻坚克难、冲锋在前的往事再次涌上心头。谨以此文,纪念和怀念赵梓森院士。

初见光芒结识一生为之奋斗的领域

  大学毕业后,赵梓森被分配到武汉电信学校工作,由于教室和课程已经排满,他暂时被安排到实验室工作,很快就因为勤动手、善思考、肯钻研的特点让领导刮目相看。教课之余,赵梓森开始深入研究和反复推敲从大学到研究生的基本课程,这为他后来投身大科研打下了良好基础。他一直坚信:“新中国刚成立,国家需要大建设,你只要有本事,就一定有事业可为,有大事可做。”

  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1972年,邮电部将“大气激光通信项目”交给武汉邮电学院,1971年以前,这个项目都是由北京的大研究院承担,但因为缺少关键仪器——平行光管(没有平行光管,光学天线不能校正焦点)而进展缓慢。因为赵梓森爱搞科研,名声在外,他被委以重任,成为项目负责人。

  赵梓森另辟蹊径,“土法上马”,他把天线搬到屋顶,利用太阳光作为参考光源代替平行光管校准了光路,几天后就有了进展。通过这个项目,改善了激光器、校准了光学天线、增加了光放大器,还设计出脉冲调相通信系统代替PCM通信机。一年后,通信距离已经从最初的八米跃升到十公里(发端是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武汉六渡桥水塔顶,收端是青山水运工程学院,晚上用灯作信号对光,传输距离达十公里),取得重大进展。

  全院上下兴高采烈,只有赵梓森独自清醒:“我们的技术并不是全天候的,遇到雨雪天气就会失灵,这根本不能用于邮电通信,还得另找他法,总不能一下雨下雪老百姓就不打电话吧!”

新硎初发探索光纤通信研究方向

  1966年,美籍华人高锟在英国BTRL上发表的论文提出玻璃丝的损耗低达20dB/km,可用于通信,为此美国康宁玻璃公司花了3000万美元研制出3根长30米、损耗为20dB/km的光纤,认为光纤将会引起一场通信技术的革命。

  在完成“大气激光通信项目”后,赵梓森听说美国在研究“光纤通信”——利用玻璃丝进行通信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解决雨雪天气通信失灵的新办法可能找到了。赵梓森提出要发展“光纤通信”科研项目,但绝大多数人反对,包括一些领导和专家。他们当时都不理解:“玻璃丝怎么能通信?赵梓森你不要胡搞,要花几千万元,你负得了责吗?”

  赵梓森坚持认为,技术路线是科研成败的关键,在他的坚持和个别领导的支持下,他领着几个人设立了光纤通信这个可有可无的小项目,做前沿试探性研究,连正规的实验室都没有,项目组就在实验楼厕所边的清洗室内做化学试验。在遴选国家科研项目时,邮科院与中国最早研发光纤通信的大研究所进行背靠背答辩,最终武汉邮科院的方案胜出,直到今天,在光通信领域,实践证明赵梓森提出并主导的石英光纤通信技术路线依然是正确的。

  赵梓森在勉励后辈时经常说:“对待困难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对待事业要有献身精神,这样才能成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他克服种种困难,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在1976年,赵梓森带领团队在邮科院首次研制成功中国的通信光纤,当时虽然不是世界首次,但依然是在没有依靠任何外国技术下研制成功的通信光纤。赵梓森利用研制的16米光纤和上海光机所提供的激光器做光源,采用他自己和团队主导设计的脉冲调相系统,传输了一路黑白电视,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和时任邮电部部长钟夫翔同志进行了展示。

再接再厉勇挑产业布局重担

  光纤通信步入正轨后,赵梓森开始负责邮电部“八二工程”,即要在1982年建设中国第一条实用化的光纤通信线路,让老百姓能够打通电话。在那段岁月里,赵梓森和同事废寝忘食、随时待命,终于研制、设计、安装、开通了我国第一条光缆市话通信工程。20世纪90年代又带队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长架空光缆工程——“京汉广工程”,长度达3000公里。

  “赵梓森,您要多少人?要多少钱?”武汉邮科院院长问。“全院的人也不够。”赵梓森回答说。“为什么?”“因为要建立光纤光缆生产车间和工厂;要建立光器件研究所,研制生产激光器;要扩大原有的通信机研究和生产规模……”院领导听取了赵梓森的建议,下马其他项目,扩大了通信设备的科研和生产规模,建立了光纤光缆生产车间和工厂,建立了光器件研究所等,全力以赴搞光纤通信,这为日后我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赵梓森在武汉率先做了全面布局,成为中国光通信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他所在的武汉邮科院已组建成为央企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他牵头引进的中荷合资长飞光纤,指导组建的烽火通信、光迅科技等公司都已成为我国光纤通信和通信光器件领域的龙头企业。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武汉邮科院成为全球唯一“集光纤光缆、光纤通信系统设备和光纤通信器件三大产业研发、生产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完成了以京汉广、京呼银兰、杭福贵成为代表的380多条国家光纤通信干线工程和以武汉、南京、郑州为代表的276个城域网光纤通信工程。产品出口到欧美日韩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国内著名乃至全球知名的行业领军者。也由此,中国成为世界光纤通信制造大国和网络强国并被世界瞩目。

  2022年12月16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官网发布了《中国宽带发展白皮书(2022年)》,其中写道:截至2022年9月底,中国光纤用户达5.5亿户,数量居全球首位。这5.5亿用户能使用高质量的光纤通信,都要感谢“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

高瞻远瞩倡导并推动建设“中国光谷”

  1995年,赵梓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随即首批提出加快武汉光电子产业发展,将武汉建设成全国性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倡议。

  “美国有硅谷,中国也应该有个光谷”(由黄德修、许其桢等首先提出),2000年5月7日,赵梓森、杨叔子、黄德修等26位院士和专家在《关于加快技术创新,发展我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建议》上签名,吁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武汉)”。同年5月31日,他被“中国光谷”聘为首席科学家,2001年2月28日,在他的倡导推动下,科技部正式批准在武汉建立国家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命名为“中国光谷(武汉)”。

  从2001年立项到2007年,仅六年时间,“中国光谷”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之一。2018年,他所在的武汉邮科院的光纤通信实验,让一根光纤实现67.5亿对人同时通话。如今,“中国光谷(武汉)”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和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之一,中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光通信技术强国,光纤光缆和光纤通信系统设备市场份额占全世界一半以上。

深谋远虑提前应对“卡脖子”问题

  尽管短短几年内,“中国光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纤通信产业基地,但赵院士心里很清楚,在高端光器件方面,中国与美日最顶尖的公司还有差距。

  2005年前后,光迅科技给赵院士汇报工作时提出,在高端光模块的研发上,由于短缺光芯片而遇到困难。赵院士语重心长地提醒道:“在光芯片这个领域,请公司早日布局,并且加大科研投入。不能算小账,要算大账。未来10年或20年往后看,这个领域的竞争一定是非常激烈的。”赵院士详细地解释道:“光迅科技作为光电子器件的国家队,高端的光芯片不能依赖进口,一定要自己搞,不能在将来被外国技术卡了脖子。”

  那时候,中国的芯片领域还没有受到外国的限制,可以从外国进口,如果企业自身投入研究和开发光芯片,可以说是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站在短期利益的角度来看,让企业做出这样的战略布局是很不容易的。按照他的建议和指导,光迅科技很快调整了战略布局,加大了对光芯片的科研投入。时至今日,光迅科技每年的国产光芯片产量已经破亿。每年产品销售收入超80亿元,虽然没有全部解决,但已经解决了许多国外对我们的“卡脖子”问题。如果没有赵院士当年的提醒,后果很严重。

薪火相传培养光通信火种

  1980年,赵梓森推动并创立了武汉邮科院硕士点,将科学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前沿知识、先进理念等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源泉,为后续发展培养火种。退休后,作为邮科院的科技顾问,他经常给学生、员工作报告,每年的新员工培训、OFC论坛分享是他30多年来的坚守,他用退而不休的方式,用他那充满激情、具有穿透力的上海普通话,培育和浇灌着未来事业的种子。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武汉邮科院先后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追光人和一批批高层次人才,他们正带领着高水平的科技团队,一起为民族的光纤通信事业持续发展不懈努力。在赵院士的推动和关怀下,邮科院先后成立了“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培养了大批光通信人才,服务于三大运营商、烽火、光迅、长飞、亨通等著名公司。

  除了知识上的传承,赵院士教给后辈的还有家国情怀、无私奉献,回想起来让我们深受感动。赵院士在指导学生和年轻人的时候,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希望你们以后能够留在邮科院工作,多为国家做贡献;找工作不要光为了钱,多为国家想想,多站在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要以国家的光纤通信事业为重。”在他的指引下,无数学生和后辈都留在了邮科院生根发芽,在邮科院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光棒精神,一代代邮科人把他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薪火传承下来,共同推动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光通信事业砥砺前行。

  关于创新,赵院士如是说:创新往往是发生在那些对某事物有极其浓厚兴趣的人身上,一旦迷恋,便废寝忘食,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赵院士用其一生忘我地投入到我国光纤通信的创新事业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升华人生。

  南望山暮色苍茫,东湖畔清风霞光,毕生求科技报国,邮电史国士无双。赵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和情怀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指引我们接过他手中矢志报国、自立自强的旗帜,朝着科技高峰继续不懈冲锋!

  一代大家,敢为人先,自强不息,铸追光之路,砥砺杞梓大才;万众楷模,甘为人梯,厚德载物,吐冰洁之丝,哺育如森栋梁。深切怀念“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下一篇:【光通信展】光谷光通信产业合力突破“世界
上一篇:没有了
新闻动态
COOE2024第十六届中国(北京)光纤光缆光通信展览会
电   话:010-86203328        Q Q496838148(忆江南)
联系人:杨林15652357552    E-mailmarket@zzhxzl.cn
官方网址:www.cooeexpo.com
技术支持:华大网络